仁愛樓的展覽是本園區最大規模的展覽,基本上算是實體展,在裡面可稍稍微窺伺以前人們在此的生活。
紅字是介紹牌的中文字內容,原本是想用照片代替打字,但我發現照片太多了,所以把這部份的拿掉。
仁愛樓為二層樓建物,基地原為軍法學校之操場與學生的浴室,新建物總樓地板面積為1673.1坪,
由軍工處設計興建,歷時一年,於1968年10月31日啟用。
1992年7月31日,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裁撤後,改為軍管區海岸巡防司令部看守所。
1999年,軍事法院實施地區制後,改為國防部北部地方軍事地方法院檢察署看守所。
2005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(文化部前身)接管,2011年起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管理。
附帶一提,彭明敏文教基金會也有經營管理一陣子,但不久又轉回文建會經營。
這整棟樓有兩個常設展,先介紹除押房外的設施。
共計十一組,本篇將介紹的為:鍋爐房、洗衣工場、圖書室、外役餐廳。
地圖
我並沒有按照編號順序,而是隨意走動。
通過汪希苓軟禁處外圍後,走到此地。先從左邊那棟鍋爐房開始,右邊那個是軍情局看守所,沒有開放的樣子。
鍋爐製造蒸氣給洗衣區、燙衣區、廚房及浴室使用。而擔任鍋爐房的外役,須每日5點開始啟動鍋爐,
在熱氣及噪音下注意進水和壓力運作,並須負責修理作業場的機具及水電等。
基本上仁愛樓會在各個房裡面播放聲響,模擬當時可能發出的聲音
我不確定這些設施是否為當時原物,似乎是按照當時受難者所述而仿製形式而成,但不知是否都是這樣
政治受難者辛俊明:
洗衣工場和鍋爐房之間的圍牆上有一個一個的孔,鍋爐房的管線就穿過那個孔送進工場,
工場那邊如果要開工了,就敲出鏘鏘鏘的聲音。
模擬工作時後的桌子擺設
接著,由此進入洗衣工場
介紹跟流程
軍法處看守所設置洗衣作業工場,承攬鐵路局、郵局、公路局、醫院、學校等單位的衣物做清洗熨燙工作。
依工作流程,分單位進行作業。
空間模樣
上圖畫面深處的機器裡,藏了一個介紹螢幕
其他的設施
水槽。
政治受難者史庭輝:
這裡面有兩道池子,通常洗清水洗清兩次就算乾淨了,夏天冬天都一樣,不然在水裡泡久了皮膚會起作用的。
再說水裡也很髒,搞不好會有皮膚病,我們在洗刷的過程中,有時候會染到皮膚病。
當時的示意圖1
示意圖2,以玻璃方式呈現
這看起來像是晾衣服的地方
左側有登記檢查組
窗戶後則為乾洗房
牆上的洗衣標示說明及觀音大士畫稿,皆是原空間保存,呈現早期工作生活的樣態。
白布機
外役4人一組使用大型燙平機,整燙三軍總醫院的床單,2人於前方遞送床單,2人於另一方拉引。
政治受難者稱此為「白布機」。
上方的白布上投影了政治受難者的一些感想,應該蠻多個的,我只拍了兩位。
接著是燙衣區
燙衣作業分為卡其組、襯衣組,及使用蒸氣熨斗的毛料組,一早即開始工作,
工時依工作量而不定,有時晚上也會加班。
政治受難者董自得:最基本的是燙襯衫,是初級的。燙毛料的就是高級的,燙毛料你要會燙,不然把人家衣服燒掉了。
內部場景
上圖的玻璃,按照牆壁指示橋一下角度可以拍出這樣的感覺
不透過玻璃就大概像這樣
不知道這個是當時的還是後來裝上去的
應該也是模擬紀錄的地方
洗衣工場外有個籃球場
接著往此地走
經過鐵門時,順手撈一張樓梯照片
繼續走到達圖書室
圖書室的藏書會經檢查,大多是中央文物供應社、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印行,及翻譯文學作品等書籍。
圖書室由專職的外役管理,其餘外役或押房的政治受難者,需要借書時,依書名填單申請借書。
一開始看到的印章很吸引注目
「毋忘在莒」印章檢查處不在此,是在2樓辦公室,書籍由政戰官檢查後,再交給圖書室存放及政治受難者觀看。
看守所檢查書籍,所方會蓋上「毋忘在莒」之印章
蓋出來大致上像這樣
借書的相關展示,至於借書流程,大致如下:
1.押房的政治受難者
憑每間押房的圖書室目錄選書-->填寫借書單-->交給班長-->
轉交給政戰官(將借書單的人犯姓名改成代碼或編號)-->交給圖書館的外役找書-->轉給政戰官、班長-->
交給押房的政治受難者。
2.擔任外役的政治受難者
可直接去圖書室,填寫借書單借書。
這好像是修整書的地方,左邊有兩個牌子,內容如下:
圖書室書卡
外役會手抄書名於書卡,附於每一本書籍上,如同圖書館一般管理。
外役會以縫衣工場裁下的碎布修整書皮封面。
政治受難者丘延亮:
我們就在那邊修書、補書...弄這些書。...我和柏揚跟成衣廠要了一些破布,然後開始去補,這些書面是用書包的,
...紙貼上去的這些書名,都是柏揚寫的。
書櫃的模樣
書
柏揚之後寫了柏揚版的資治通鑑
在右側那排書櫃後面發現的
這個就不知道是什麽
最右邊的櫃子有一個受難者影片播放處
這篇最後是介紹外役餐廳的部份
介紹牌
先往反方向看,這個黏的是以前餐桌和椅子的相對位置
還有一些模型和三輪板車、洞洞報
這是一些模型
這個是在介紹綠島新生訓導處的用餐狀況。
三輪板車
伙食由廚房外役煮食完後,便由三輪板車運送至餐廳,輪值的外役再負責打菜分配到各餐桌。
洞洞報,之所以放這個介紹牌是因為英文部份實在有點怪
外役區用餐菜以鋁盆盛裝,飯、湯至於飯桶、湯桶,個人自備碗筷自取食用。
中晚餐菜色有豆芽菜、青菜、炸魚、滷三層肉等,湯則為豆芽菜、雞骨頭湯等。
但肉魚數量不多,湯則是洗鍋湯,湯多料少。
用餐時,六到八人一桌,最初為三菜一湯,後為配合政令改為四菜一湯的梅花餐。早餐為饅頭稀飯與小菜,
中晚餐菜色會有變化,與軍隊伙食類似,但食物粗糙,非精緻佳餚。
對於軍隊的食物,我想蠻多人應該都很有感觸啦。至於早餐的詳細菜色為:
早餐菜色為稀飯、饅頭,搭配豆漿、花生、麵筋、炒蛋、鹹魚等。
還有加菜桌的部份
政治受難者在工場作業所得到的勞作金,部份被撥為福利金,因此(每週一、四)會加菜,伙食比其他監所較好。
蔣公總是無所不在
最後是集會訓話
餐廳在看守所集會及舉辦政戰康樂活動及年度晚會時使用,也常作為精神訓話及上課的場所,
平日公餘時,也可作為康樂室利用。晚上可觀看經所方許可的電視節目,不得觀看新聞。
原看守所位於青島東路時期,風琴即有,提供女性政治犯及他們隨監的小孩來使用。
目前的電視作為播放受難者回憶的影片用,不過不太像當時電視本身會出現的畫質啦。
中庭廣場
(2018註:文章完成時,此地的名稱為「景美人權文化園區」,目前更改為「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」。
所以我這系列所有的文章均因此更名。)
--
下一篇:
--
本篇相關: